所謂1953年10元紙幣,當然就是指在1953年發(fā)行的票面價值為10元的紙幣。要知道,這款紙幣的發(fā)行時間距離新中國成立才不多久,當時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就是家里能夠有100元的存款,甚至對于很多家庭來說,10元就是一筆巨款了。既然當時大家都在追求溫飽就意味著,有錢就花了,能夠真正被存留下來的品相比較好的1953年10元紙幣真是少之又少。1953年10元紙幣價格也是大家關注的話題。
1953年10元紙幣設計很有特色,雙面都是凹印圖面配膠印底紋,正面是工農(nóng)像圖,也被人稱為是“豐收圖”,主色調為黑色;背面圖案是由國徽、多色牡丹及“中國人民銀行拾圓”的漢蒙藏維四種文字組成,也是以黑色為主。還具有國徽圖案固定水印,這圖樣的設計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中國當時過渡時期貨幣市場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因其主顏色為黑色,票幅又大,所以又有大黑拾之稱,是第二套人民幣中的珍品之一,從1957年12月由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到1964年4月開始回收,1953年10元紙幣也被稱為是第二套紙幣中四大珍品之首。因而該人民幣存量極為稀少,市場上全新而且沒有流通的10元人民幣更是少之又少。
發(fā)行的歷史背景上看,目前都知道1953年10元紙幣價格目前一張幾十萬元,為什么這么高,是因為1953年10元紙幣屬于第二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是建國后第一套全國統(tǒng)一使用同樣面值的貨幣,1953年10元紙幣是第二套人民幣中最大面值的錢幣,整體第二套人民幣是1955年3月1日公布發(fā)行信息,但是1953年10元紙幣實際發(fā)行時間是1957年12月1日,而第二套人民幣中的1953年10元紙幣,1953年5元人民幣,1953年3元人民幣有印刷防偽技術好的蘇聯(lián)代為印刷,這就是為什么1953年10元紙幣為什么在1957年12月1日發(fā)行而不是1955年3月1日的原因了。
從錢幣本身品相上看,1953年十元紙幣根據(jù)品相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價格,這就有了1953年十元紙幣價格表如下:全新的1953年十元紙幣價格在15萬元一張,全品的未流通,但因為時間久遠或保存不當,表面有極輕度的褪色的1953年十元紙幣價格在13萬元左右,9品的有較明顯的折痕,票角有最輕度的磨圓,票面無污染的1953年十元紙幣價格在11萬元左右,八品的是多次觸摸流通,有幾條明顯折痕,票面有少量污染和色斑,邊緣無撕裂痕,票角有輕度磨圓,這樣的1953年10元人民幣價格在8萬元左右,七品的是多次觸摸流通,票面已污染,并垂軟,邊緣有小裂口,但未延伸到票面圖案的1953年10元人民幣價格為6萬元左右,六品的比較破舊需要專業(yè)修復后才可以,這屬于文物修復級別價格不會很低,起價都在萬元。
1953年10元紙幣辨別方法:
一,從水印入手
一般來說,這也是最直接的鑒定方式,不過前提是必須對它有足夠的了解,因為造假技術也超級厲害,肉眼有時候根本分別不出來。
二,從印刷技術
10元紙幣當時使用的是膠版印刷,所以手摸時凹凸感非常明顯,對于一般假幣來說,它們印刷是通過彩色打印機出來的,所以無論是圖案的立體感還是手摸的感覺,都沒法和真幣比。
三,從正面圖案
可以從正面圖案中農(nóng)婦頭發(fā)入手,它們非常清晰,假幣印刷技術有限會糊成一片,所以容易區(qū)分。
除此之外,通過聲音也能辨別,10元假幣一般是得沉悶,沒有余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