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通寶背壹分”,經鑒定為清代時期制, 以“利民用”而取名為“利用通寶”,堪稱泉界奇葩。這樣一枚錢幣,卻非出自于政府官制,而是由吳三桂這樣的地方諸侯所為。此枚“利用通寶背壹分”制作精良,包漿熟舊自然,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接下來,馬甸收藏網的小編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這樣一枚利用通寶背壹分的收藏價值。
從“利用通寶”流通時間,看其歷史意義。吳三桂舉旗反清的主要運作方式有二種,一是武力推進,搶占地盤,擴充勢力;二是發(fā)行錢幣,激活經濟,穩(wěn)定人心。從某種程度上講,發(fā)行錢幣比武力推行的意義要大得多。
吳三桂及其建立的王朝發(fā)行的錢幣有三種。一是1674年吳三桂起事之初發(fā)行的“利用通寶”;二是公元1678年, 吳三桂率兵攻入湖南,在 衡陽自立為皇帝, 國號“周”, 年號“ 昭武”,發(fā)行的“ 昭武通寶”;三是吳三桂死后,他的孫子 吳世璠在云南王府繼位,改年號為“洪化”,鑄造的“ 洪化通寶”。三種錢幣共存時間僅三年。
三種錢幣共存時間僅三年,然而“利用通寶”生命力最強,從1674年起一直到清代中后期,在漫長的200多年中,南方各省特別是云、貴、湘(尤以臨澧地區(qū)為盛)把它夾雜在大清朝庭的錢幣中流通,直至民國初年才停止使用。其流通時間之長,創(chuàng)下了歷史上各個起義軍和反朝廷的政治集團所發(fā)行的錢幣之最。
利用通寶的收藏價值不僅僅是一種普通錢幣的價值,更因為是明末那段特殊時期的紀念,對研究吳三桂時期的人們的經濟歷史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而其強大的流通的生命力,也是值得研究的一門課程。足以說明,利用通寶有它特別的收藏意義和升值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