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時間內(nèi),外匯券在某些人的手中成為熱儲備貨幣,甚至被人們譽為中國的第二貨幣。 它比當時的人民幣和糧票更具吸引力。 但是,隨著停止使用外匯紙幣,外匯紙幣正式進入錢幣收藏市場,并逐漸成為最具特色的人民幣收藏品之一。
外匯債券有九種,其中50元和100元的債券除外有兩個年份,分別是1979年和1988年,而其余的外匯券1979年只有一年。同時,還有2種外匯兌換券的1角券水印版本。
外匯債券的發(fā)行基本上是針對外國客人和帶外匯回國的國人。 因此,外匯債券的實際發(fā)行量不大。 它只流通了15年。 有些券別甚至非常稀有,例如5元的AS,世界上只有大約一百張,而在市場上不到二十張,這是外匯兌換券中最有價值的珍品。
另外還有88年版50元券CQ冠和JZ冠,存世僅200余張,同樣為稀有品種。同為如此稀少的冠字品種還有10元券AU冠、79版50元券ZL冠、88版100元券JZ冠、1元券AO冠、5元券AR冠、5角券ZF冠,1角補號券BT冠、CO冠、DQ冠、GL冠、ZV冠、5角券ZZ冠、1元券CK冠、DQ券冠的存世量均在200余張內(nèi)。
盡管外匯債券很漂亮,但價格卻不便宜。 除了稀有的冠號外,全套普通票券至少需要5500元,帶有中銀裝訂的紀念冊也在飛漲,接近兩張奧林匹克鈔票的價格。 這主要是由于當時外匯債券的流通率極高。 作為國際硬通貨憑證,在外匯不能自由交易的時代,外匯債券不僅是財富的象征,也是身份的象征。
新品的數(shù)量遠遠少于已消費的舊品,這導致了該品種收藏中的外匯債券 盡管不溫不火,但仍保持合理的上升趨勢。 它的價值還沒有被市場開發(fā)所耗盡,這不可避免地會為未來的收藏增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