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人民幣的設計工作結束后,中國人民銀行很快于1955年初組織各方力量,開展了新版人民幣的方案設計工作。1959年1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第一次向國務院上報關于更換新版人民幣的請示,2月14日,又將新版人民幣設計畫稿的主題思想上報中央政治局領導審閱。周總理對該方案做了十分詳細認真的批示,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
遵照周總理的批示,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專家羅工柳、周令釗、侯一民等主持下,組成了由美工設計人員和印制技術人員參加的第三套人民幣設計繪制小組。很快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新版人民幣設計主題思想,設計出了多種人民幣設計方案。1959年6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再次上報設計修改稿。其中的紅色壹角券設計方案“干部參加勞動”很快得到了批準。吳彭越、趙亞云二位鋼版雕刻師充分發(fā)揮各自雕刻特長,分別完成了紅壹角正、背面圖案的鋼版雕刻工作。1960年,上海印鈔廠開始制版印刷紅壹角。
紅壹角使用的印鈔紙是由蘇聯(lián)提供的特字1號空心五星水印鈔票紙。紙張厚實耐磨,油墨附著性能好,質量上乘。
五十年代末,隨著中蘇關系出現裂痕,我國印鈔工業(yè)與蘇聯(lián)的合作受到了嚴重影響。蘇聯(lián)拒絕繼續(xù)向我國提供多色凹版對印機和水印鈔票紙。紅壹角的印制工作被迫于1962年停止。
在國務院繼續(xù)審核其它新版人民幣設計方案的過程中,周總理提出一個建議:是否能增加一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主題,以體現毛主席對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并建議壹角券就用這個主題,因為中小學生經常使用。于是設計繪制小組對第三套人民幣的壹角券進行了重新設計,正面主圖改為一群學校師生扛著工具從校門走出,去參加農業(yè)生產勞動。并適當擴大了人物比例。正面左側花球和下邊框取消,改成開放式構圖。印章和號碼挪到正面,以便與貳角券、伍角券的設計協(xié)調一致。吳彭越、趙亞云二位雕刻師重新雕刻了正背面鋼版。1966年1月10日,重新設計的第三套人民幣壹角券開始發(fā)行,票面主色調為深棕色和江綠色。這就是后來俗稱的背綠。而紅壹角由于設計方案與其它面額票券不協(xié)調,鈔票紙的供應又中斷了,于是就終止了印制。
五十年代末,在自力更生方針的指引下,造紙印刷系統(tǒng)的工程技術人員沈永斌、李根緒等人與有關單位通力合作,突破了多道造紙技術難關。經過艱苦的奮斗,一種由我國自制圓網造紙機試抄的空心五角星滿版水印鈔票紙在河北保定造紙廠誕生了。這是我國自制的第一種有水印鈔票紙。從此結束了我國水印鈔票紙的生產完全依賴外國的歷史,在我國印鈔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技術的限制,當時我國有水印鈔票紙的產量還不高。在蘇聯(lián)拒絕提供印鈔紙的情況下,只能優(yōu)先滿足大面額鈔票的需要。因此,第三套人民幣背綠壹角券開始印刷后,主要使用的還是無水印的普通鈔票紙,只有少部分使用滿版空心五星水印鈔票紙,這就是如今三版幣三大珍品之首——背綠水印。不過,當時國產的有水印鈔票紙比較薄,耐磨性能差。紙質與紅壹角使用的蘇聯(lián)印鈔紙是不能相比的。
背綠壹角于1966年1月發(fā)行后,很快有群眾反映:背綠壹角背面的顏色與貳角券近似,使用時容易發(fā)生混淆。還有人利用人們對新幣不熟悉,把背綠壹角券折疊起來當作二角錢使用。于是中國人民銀行對背綠壹角背面的顏色做了調整,把江綠色花紋改為醬紫色。這就是后來一直使用到2000年7月的普通醬紫色壹角紙幣。并同時宣布:自1967年12月起停止發(fā)行背綠壹角,只收不付。背綠壹角券的實際發(fā)行期不到兩年。一些偏遠地區(qū)甚至還沒有見到,就停止發(fā)行并回收了。
而紅壹角則一直使用到1971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才宣布只收不付,使用期近九年,遠長于背綠壹角。由于1962年以后紅壹角的印制工作已經終止,所以較長的使用期使得紅壹角的存世量大大減少,遠少于普通無水印背綠壹角。如今紅壹角的價位要高于無水印背綠,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