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兩錢】
一、基本信息
半兩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重12銖(中國古代規(guī)定1兩為24銖),有錢文曰“半兩”?!鞍雰伞倍址至蟹胶茫捶娇祝┳笥?,通常是右“半”左“兩”。
中文名半兩錢形態(tài)圓形方孔重量12銖(中國古代規(guī)定1兩為24銖)排列位置右“半”左“兩”
二、簡介
戰(zhàn)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廢除戰(zhàn)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tǒng)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西漢初年所鑄的錢,雖陸續(xù)減輕重量,仍稱“半兩”。如呂后二年(前186)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前175)減為四銖,民間私鑄的半兩,有輕不足一銖的,因其輕薄如榆莢,故稱“榆莢半兩”。漢武帝初鑄三銖錢,元狩五年(前118)廢除半兩錢,始鑄五銖錢。秦并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之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漢書·卷二十四下·食貨志下》)。作為秦始皇帝統(tǒng)一政策中的一節(jié),秦半兩錢的發(fā)行多有論述。但是,隨著近年來新的考古文物資料的不斷出土,又有了新的看法。從各地區(qū)出土的半兩錢看,其重量有著明顯的差異?!鞍雰伞倍值奈捏w也多有不同,乍一看,很難判定是統(tǒng)一后的貨幣。同時,1976年發(fā)現(xiàn)的《睡虎地秦簡》中,可以了解到戰(zhàn)國時秦的貨幣制度的情況,其中,在《文物》1982年第一期上刊載了四川省青川縣戰(zhàn)國墓出土的有關田律記錄的木簡以及半兩錢的出土情況。這一發(fā)掘成果,至少如實地報告了戰(zhàn)國時的秦國已經(jīng)發(fā)行半兩錢的情況。以上事例說明,關于半兩錢,并非秦始皇帝統(tǒng)一貨幣之后的半兩錢,而一定是戰(zhàn)國時在秦國流通中出現(xiàn)的半兩錢。那么,秦前后共發(fā)過兩次貨幣?!妒酚洝ち鶉瓯怼分杏涊d:“惠文王二年,天子賀。行錢?!?/p>
“始皇三十七年,復行錢?!庇纱说弥?,前336年與前210年,秦發(fā)行了貨幣。半兩錢與這些記載究竟有何關系?半兩錢是漢武帝發(fā)行五銖錢之前,長時期內(nèi)連續(xù)發(fā)行的重量有相當變化的一種貨幣。半兩錢的形狀為圓形方孔。錢面上重量的記載對后代貨幣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三、出土情況
?。ㄒ唬┣匕雰慑X的出土情況
最近關于半兩錢的出土事例,有大量出土報告,下面表格中列舉了中國各地發(fā)表的報告及秦半兩錢的出土情況。表中的時期一欄記的是根據(jù)報告等推斷的半兩錢的埋藏時期。認為埋藏于漢代的錢幣明確認為是四銖、半兩錢的,在此謹做省略。
所列,很明顯,秦半兩錢的出土集中在陜西、四川等地。陜西是秦之舊地,四川盡管戰(zhàn)國前期屬巴蜀,但于前316年歸屬了秦。而雍城又是秦的舊都,孝公十二年(前350)遷都于咸陽后,仍為重要都市。更何況作為秦的中心咸陽,以及在始皇陵周圍的遺址中,無疑有大量的文物出土。至于其他地方的出土報告就很少。即使偶然發(fā)現(xiàn)秦半兩錢的地方也與秦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山西省河津縣在戰(zhàn)國時稱作皮氏,屬魏國之地,前329年為秦所攻占。前272年,秦于河南省南陽一帶,設置南陽郡。另外,關于內(nèi)蒙古赤峰、敖漢旗等出土地,均在秦筑長城附近。
首先,青川縣戰(zhàn)國墓,自1979年-1980年,先后發(fā)掘了三次,清理了72座墓。其中50號墓中出土了有田律記載的木簡,又出土了7枚半兩錢。根據(jù)木簡的記載得知,在中國,這座墓的年代當是秦昭王元年(前306),同時,有不少情況是以出土的7枚半兩錢為標準來對戰(zhàn)國秦半兩錢編年的。但是就其埋藏年代來說,間瀨收芳先生從出土文物及其他條件來看,認為這座墓的年代應在楚都郢陷落(前278)以后,而且枚半兩錢的重量從2.1g-9.5g不等,差額較大,以此為編年標準似乎不太合適。雍城遺址高莊秦墓,1977年,發(fā)掘清理了46座,共出土580枚半兩錢,屬戰(zhàn)國晚期的1號墓中出土了15枚,其中最大的一枚直徑3.2cm,重6.75g,為最早類型的錢幣。
咸陽遺址長安張堡,于1962年冬發(fā)現(xiàn)有“杜市”印的釜里裝有1000枚古錢。除了有兩甾錢1枚,,7貝益化錢2枚外,其余均為半兩錢。這與《睡虎地秦簡·金布律》中的“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相符。
?。ǘ┓诸?/p>
第一類:錢徑較大,最大者3.7cm,一般的3cm以上,最重者11g,一般為6-7g之間,錢穿大多不規(guī)則,周邊有流銅現(xiàn)象。錢文古樸、粗放,沒有一定的規(guī)格,認為使用的是泥范??傆?48枚,占全體的16%。
第二類:錢體大小厚重不一,較為小、輕、薄,一般錢徑2.5-2.8cm,重3-6g,鑄造粗劣。共738枚,占79.80%。
第三類:規(guī)格重、大、厚,規(guī)范化,直徑均在3-3.2cm,重為6g左右,相當于秦制的八5,6钅KG-*2朱;厚0.15cm,錢穿方正。鑄造技術先進。錢文規(guī)整。有38枚,占4.2%(表3),這些半兩錢為何時所埋,根據(jù)陶釜為戰(zhàn)國器物及第三類半兩錢與四川巴縣冬筍壩戰(zhàn)國墓、青川縣50號戰(zhàn)國墓出土的半兩錢基本相同等情況來看,與漢半兩有明顯的區(qū)別。認為第一、二類為民間私鑄,年代應為秦惠文王二年以前;第三類則是國家統(tǒng)一的鑄行錢幣,即惠文王二年以后的錢幣。同時,作者將半兩錢的鑄行時期追溯至秦獻公七年的“初行為市”時期。至少確定其貯藏時期應在秦統(tǒng)一六國以前。因為這一出土資料可以說明在戰(zhàn)國時期,盡管這些半兩錢發(fā)行時期的早晚、錢形大小、錢的輕重有很大差異,但都同時流通,并且以1000枚為單位將其收藏便于使用。此外,在這里,有戰(zhàn)國時齊國的,貝益化錢、兩甾錢與半兩錢同時出土。兩甾錢錢徑3.1cm,穿0.9cm,重5g,貝益化錢2枚,1枚錢徑2.3厘米,穿0.8厘米,重3克,另一枚錢徑2.4厘米,穿0.6厘米,重3克。關于兩甾錢與半兩錢同時出土,已由1954年四川巴縣冬筍壩49號戰(zhàn)國墓的發(fā)掘報告中得知,可同樣在表1-27的長慶橋鎮(zhèn),1988年12月出土的鐵罐內(nèi),發(fā)現(xiàn)了2萬余枚半兩錢及貝益化錢1枚,兩甾錢2枚。兩甾錢為戰(zhàn)國秦貨幣的可能性較大,可何時在何種狀況下鑄造而成尚不明確。貝益化錢為戰(zhàn)國齊國貨幣,這屬秦國領地且在當時的都城出土,資料非常重要。兩甾錢、貝益化錢與半兩錢的組合中,也許有著什么特殊的意義。咸陽遺址長陵車站附近,1962年3月在沙坑中出土了15種戰(zhàn)國貨幣140枚與銅料塊。
其中有秦半兩錢,魏安邑2釿,梁充釿金當,梁正尚金當,楚殊布當忻,齊法化刀,燕易(明)刀,尖首刀,古刀與楚蟻鼻錢五種等。報告作者明確認為此遺址為秦代所屬。江村治樹先生根據(jù)這些資料認為:“這些貨幣與銅片出土時幾乎均已破碎,似乎不是儲藏之幣,而是作為銅屑來埋藏。因此,并不能作為秦時流通戰(zhàn)國各國貨幣的證據(jù)。”但也很難認定這些戰(zhàn)國貨幣是作為青銅材料專門從戰(zhàn)國各地運輸而來。稻葉一郎則認為“雖屬于秦代的出土事例,但在咸陽近郊長陵車站南沙坑中的陶甕中同時出土已破損的齊刀、明刀、布錢、蟻鼻錢及半兩錢等情況,則雄辯地證明了咸陽周邊并用著這些貨幣。這里應注意到,將遙遠東方齊國、燕國等刀幣運往遠在西方的咸陽。”假如沒有與半兩錢同時出土,則可以認為是將戰(zhàn)國各地貨幣回爐而統(tǒng)一鑄成半兩錢。但也沒有必要將其專門運往咸陽,而就在當?shù)卦戾X所鑄造即可,最后作為貨幣流通到秦國。這也許是有意圖地破壞了貨幣的功能而埋下去的。不管怎么說,戰(zhàn)國六國貨幣在秦流通的證據(jù)似乎欠妥。
四、鑒定
方孔圓錢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但制造簡單,有孔便于穿掛。在戰(zhàn)國的方孔圓錢中,屬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種,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齊;屬于齊的僅存一字或化字;屬、于東周、三晉地區(qū)的有共、垣、濟陰、離石、車周等字,屬于秦的是半兩錢,一般每枚重3~5克。秦統(tǒng)一后,以黃金為上幣,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為下幣,從此方孔圓錢在中國保留了兩千多年。這種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同時便于攜帶穿掛。半兩錢沿用于秦漢,其特征是:先秦半兩,文字微帶隱起,筆劃有方折、圓折,重4克左右;秦半兩,重8克(秦制半兩=8克),這種重8克的半兩錢極大多數(shù)鑄于秦始皇時代;漢半兩,漢初由于私鑄之風甚盛,半兩錢越鑄越小,有的小到直徑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漢文帝時半兩錢重4銖(漢制1斤=16兩,1兩=24銑,半兩=12銖),又稱4銖錢,有的帶有地名,如臨苗四朱,宜陽四朱、東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點是字面平整,不帶隱起,筆劃方折,是西漢第一種貨幣。其版別有五種:常見類,錢身上無特殊標記,兩字的中豎和上橫不連,稱有頸半兩;有郭類,較多的有外郭,內(nèi)外郭都有的較少,傳形類,半兩字形左右倒置;標識類,錢面背有各種劃痕、星或凸起,佩錢類,穿孔呈菱形,為隨佩掛之錢。存世半兩錢一般偽錢極少。因錯范戲制出現(xiàn)少數(shù)“半半”、“兩兩”錢。后人或有偽鑄,應注意鑒別。
五、西漢時期
半兩錢
半兩錢
秦始皇死后不久,天下大亂,戰(zhàn)爭不絕,每次動員都在數(shù)十萬人,生產(chǎn)事業(yè)大受打擊。秦滅亡后,楚漢相爭,對峙五年大小戰(zhàn)爭七十二起,劉邦以一小股的兵力削平群雄,于公元前206年即漢皇帝位。漢初沿用了秦代的貨幣制度,黃金與銅錢并行。雖然銅錢因連年戰(zhàn)爭、生產(chǎn)萎縮而不斷減輕重量,但是仍然稱作半兩?!稘h書·食貨志》說:“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眲盍蠲耖g自鑄莢錢,可能與他的無為思想有關。他曾經(jīng)令陸賈分析秦失天下的原因,陸賈說:“(秦代)事逾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及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眲罱邮芮卮蓝龅慕逃?,采取輕徭減賦、緩刑等“與民休息”的政策,來鞏固漢王朝的統(tǒng)治。他這樣做,對于促進當時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但中央政府把鑄幣權也下放到民間,未免有些失之過寬。要知道聽任私人鑄錢,實際上貧民百姓只會受害,獲利的還是豪強富商,而富商們比國家還要富有,往往成為割據(jù)勢力。其后發(fā)生的“吳楚七國之亂”就是明證。
六、私鑄危害
允許民間私鑄錢幣的危害在于:
?。ㄒ唬?、私鑄必然會使銅錢輕重和成色不一而造成混亂,給民眾帶來不便。
(二)、勢必會驅使人們?nèi)シ阜ㄖ\利,犯法的人多了,政府就難以控制。
?。ㄈ斐赊r(nóng)民棄稅、起義,給國家?guī)聿环€(wěn)定因素。劉邦會用人,卻不會用事,在鑄幣事宜上缺乏考慮,放任自流,是政策上的一個重大失誤。
漢初的錢幣仍然稱半兩,漢半兩錢前前后后鑄行過五次。劉邦時的半兩又稱為“莢錢”或“榆莢半兩”,這種錢法定重量為三銖(約2.1克)即秦半兩的四分之一,實際上民間私鑄的錢絕大多數(shù)都不到三銖。漢初的半兩錢穿孔比較大,無內(nèi)外廓,肉薄,形制不夠規(guī)整。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明令禁止民間私鑄偽錢。
呂后時期所鑄的半兩錢的重量是八銖和五分。呂雉親政后鑒于錢幣太重而不方便行用,錢輕了又有損于幣制,于是在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鑄行“八銖半兩”。這種八銖重的半兩錢是把減重較少的半兩定為鑄行貨幣的標準。這比當時的“榆莢錢”增加了五銖重。漢八銖半兩的特征是體大肉薄、背平無文,錢文書體扁平,已經(jīng)有隸書的趨向,錢直徑2.8—3.2厘米,重4.8—5.5克,為漢半兩中最大者,其制作也較整齊。此錢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鑄為小的榆莢錢牟利。高后六年不得不停鑄而改行“五分錢”?!拔宸皱X”實際重量只有2.4銖,僅是秦半兩的五分之一,是漢初“莢錢”的再現(xiàn)。
漢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鑄行“四銖半兩”,簡稱“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nèi)外廓,錢文制作比較規(guī)范。漢文帝鑄行四銖半兩適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持續(xù)了三四十年沒有改變過。文景時期鑄錢致富最突出的有吳王劉濞和財過王者的大夫鄧通,一時間“吳鄧氏錢布行天下”。漢初對鑄錢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許民間私鑄,這種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于貴族、豪強和富商們。權貴富商既占有礦(銅)山,又擁有勞動力,還有雄厚的資本和專門的技術,開放私鑄,使他們成為直接受益者。
吳王劉濞,漢初被封到沛縣,有三郡五十二城。他占據(jù)東南沿海地區(qū),特別是利用吳有許多銅產(chǎn)地,經(jīng)營鑄錢業(yè)達三十載,富可敵國。鄧通本來是一名船夫(黃頭郎),因漢文帝做夢,在他搖搖欲墜時有一褲帶反系的黃頭郎把他推扶上去。夢醒后就派人找有這樣衣著特征的人,恰好鄧通的衣著打扮正合此夢,因此得寵,官至上大夫。相面的人說鄧通會貧餓而死。文帝說,能叫鄧通富起來的是我,怎么能讓他受窮呢?于是賜給鄧通銅礦山一座,批準其鑄錢,鄧通也因此大富,他鑄的錢行遍天下。七國之亂平定以后,景帝采取削減諸侯王國官吏等措施,把王國的行政大權收歸中央,并接受賈山的建議,在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頒布了“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的法令,禁止民間私鑄貨幣,只準郡國鑄幣??侵睂僦醒氲模芍醒胛晒倮艄芾?。這樣,西漢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鑄幣權。
七、版別介紹
半兩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