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期貨幣大中通寶的來歷具有相當文化價值。確切而言,大中通寶是在元末反元斗爭中產(chǎn)生的,是反抗元統(tǒng)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肚寮螒c常德府志》載:“元順帝十六年(1356),偽漢陳友諒據(jù)常德置元帥府。”又載:“洪武初,滅偽漢陳友諒,取常德路。”因此,常德多有“大中通寶”傳世或出土。關于“大中通寶”錢的區(qū)分和定性問題,周新國先生的“武陵藏珍”認為:龍鳳七年,即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在應天府置寶源局,鑄大中通寶錢。擊敗陳友諒后,又于江西置貨泉局,頒大中通寶五等錢式鑄錢。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年)再鑄的大中通寶錢,背文已加鑄“北平”“豫”“濟”“京”“浙”“?!薄岸酢薄皬V”“桂”等地名,當不再屬于農(nóng)民起義軍錢,而應劃歸明代錢幣。但以往有人對這種區(qū)別多未注意,或將有背文者稱為農(nóng)民起義軍錢幣,或將無背文者歸諸明太祖,脫離了反元斗爭的歷史背景,都是欠妥的。
折五背五福大中通寶,直徑41.3mm,少見,日本資深藏家舊藏,極美品,拍賣成交價格RMB 1391000元,拍賣成交時間2016-12-31 ,拍賣專場為上海泛華2016年秋拍-紙鈔古錢幣收藏專場。
“大中通寶”背五福銅錢系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起再鑄,面文楷書直讀,背“五”紀值、“福”為鑄局地名。此幣鑄制不豐,現(xiàn)存少見。錢經(jīng)40MM、重14.24克。
愛藏網(wǎng)正在0元起出售各種古錢幣通寶,有興趣的泉友下載愛藏APP注冊即可了解更多【買賣古錢幣及鑒定真假估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