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錢幣】
一、基本信息
清朝錢幣
首先在貨幣外流方面。清朝的貨幣在對外方面大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我國同國外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正常交流,而使一部分錢幣很正常地流出到國外;另一種是由于外國的經(jīng)濟侵略和掠奪而造成的錢幣流出國外,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情況。
二、錢幣鑄行
?。ㄒ唬┖蠼饡r期
清朝自從努爾哈赤稱國號為金于東北,至清朝最后一個皇帝宣統(tǒng)帝溥儀退位,共有295年。
早期滿族長居在東北長白山地區(qū),世代以畜牧漁獵為生,并與當?shù)貜氖罗r(nóng)耕的漢人相處融洽,這時努爾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遣甲起兵,通過不斷的兼并爭斗,勢力遂漸強大,終于統(tǒng)一了滿族各個部落,并于明朝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建國號金,史稱后金,建元天命,稱天命汗。并鑄行錢幣,共有滿文,漢文兩種,滿文錢面文譯作“天命汗錢”,此錢依老滿文寫成,讀法由穿左讀起,至穿右,再上下讀。方孔圓錢型,仿明小平錢,銅色赤暗,鑄工較劣。漢文錢“天命通寶”與“天命汗錢”同時開鑄,錢文直讀,錢背無文,書法較差。由于當時滿人多不用錢,得到錢后,大多用作裝飾品,佩戴于衣帽之上,袍襟之前,據(jù)說可避刀槍,以至后代鑄錢時,分發(fā)給士兵佩帶,直到順治,康熙時仍有這種情況。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子愛新覺羅·皇太極在其他幾位貝勒的公推下于九月登上汗位,改元天聰元年鑄行滿文錢“天聰汗錢”,依老滿文寫法,背文仿明“天啟通寶”大錢,在背穿上或穿左鑄滿文“十”字,穿右書一兩。有粗字,細字二種,此錢傳世不多,較為罕見,而其中以細字者最少,為極罕見品。當時滿清所管轄的滿蒙部落,大都不用錢,而是以畜牧多少計算財富的,市場上也以物易物,有錢也視同玩物。使用錢的大都是從華北一帶移居到關(guān)外的漢族農(nóng)民,也是以耕地為生的,用錢也不迫切。努爾哈赤父子戰(zhàn)領(lǐng)遼東后,這些漢人被滿族貴族歸為佃農(nóng)或成為奴役,錢的使用更無關(guān)輕重。其實迫切需要錢的是商人,但他們?nèi)藬?shù)上不多,經(jīng)營上也不受滿人重視,所以“天命”“天聰”兩代鑄錢,政治上的作用要遠大于經(jīng)濟上的需要,所以數(shù)量少,流傳不廣,是正常的。
(二)入關(guān)后
公元1644年,清軍攻入關(guān)內(nèi),清愛新覺羅·福臨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順治,成為清世祖。在北京設(shè)鑄錢局鑄錢,于工部、戶部開設(shè)寶源局、寶泉局,后隨著天下統(tǒng)一,在各地開錢局,并鑄“順冶通寶”。在清軍剛?cè)腙P(guān)時,允許明錢流通,但不久即嚴禁使用明錢及其它古錢,獨行清錢。順治年間對制錢成分有明確規(guī)定,即銅七成,白鉛(鋅)三成,為合金,稱之為“黃銅”,一千銅錢稱為一串,年鑄一萬二千串稱為一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shù)稱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鑄數(shù)稱為“加卯”。順治錢制形式未能統(tǒng)一,按照背文可分為五種,也就是在錢幣界享有盛譽的“順治五式”。
第一是仿明朝錢式,面文“順治通寶”,皆為光背無文。采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guān)內(nèi)群眾的需要,也便于新舊錢之間的兌換。
第二是仿會昌開元錢制,錢背文紀地紀局。如“戶”“工”為寶泉、寶源泉兩局所鑄。其它有“臨、宣、延、原、西、同、荊、河、昌、寧、浙、東、福、陽、襄、江、薊、廣、陜、云”等。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八年錢重改為一錢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shù)量很少,其中“延”、“宣”、“薊”,存世甚少,極為罕見。
第三是權(quán)錢錢也叫一厘式錢,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邊鑄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種少了“延、西、荊、襄、云、五局”,“一厘”是指權(quán)銀,一文銅錢折銀一厘,一千文銅錢值銀一兩,此錢從順治十年時鑄行,到十七年停鑄。各局所鑄不盡相同,大小輕重有變化。
第四是滿文錢,面文為“順治通寶”漢文,背文則用新滿文,穿左右滿文為“寶泉”或?qū)氃?規(guī)定每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鑄錢,因此僅在北京鑄行。
第五是滿漢文錢,面文“順治通寶”漢文,背文紀局名改為穿左為滿文錢局名,穿右為漢文錢局名,順治十七年,戶部商議決定重開各省錢局,除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制錢仍為滿文錢局外,其它各省錢局所鑄錢背文都為滿漢文錢,共有十二局:即“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陜。”此種錢式制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清世祖去世,康熙帝繼位。只保留戶部寶泉局和江南省江寧局鑄“康熙通寶”制錢,其余各局停鑄。后于康熙六年各省恢復鑄行,此后又相繼停鑄行??滴跬▽氬X鑄行時間長達六十年,鑄量較多,但版本較簡單,北京寶源,寶泉兩局沿“順治通寶”滿文錢式,背文滿文,其它各地錢局所鑄,背文滿漢文局名各一字,民間為方便記憶把這錢錢局名串成了一首詩“同福臨同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陜云漳”此外還有“鞏”、“西”兩種,但數(shù)量不多,要收集全不易??滴跬▽氬X有大小兩種,重量也有變化,起初每文重一錢四分,康熙二十三年減為一錢,四十一年時又改回一錢四分,并規(guī)定每千文兌銀一兩。同時推出一種輕錢,每文重七分,千文兌銀七錢。促使銅錢重量不斷變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要維持一個銅錢兌換一兩白銀的規(guī)定,此規(guī)定創(chuàng)于元朝,經(jīng)明朝,民間已習慣,到了清初時,因為每年白銀輸入量增加,銀價下降,同時銅產(chǎn)量浙減,而銅價不斷上漲,錢價因此增高,一般老百姓的收入因錢價上漲而相對減少,購買力同時下降,生活成為問題。政府也因為這些原因要竭力平抑錢價,使老百姓的購買力提高,解決生活問題,使社會穩(wěn)定。二是對付私鑄,順治康熙兩朝,因內(nèi)戰(zhàn)不斷,銅的生產(chǎn)運輸都成問題,民間缺銅,供不應求,銷錢為器是有利可圖的,政府雖一再規(guī)定嚴禁,但因有利誘,仍有鋌而走險之人,每年毀于私鑄的數(shù)以萬計,影響很壞,而私鑄情況就更嚴重了。清政府雖用嚴刑厲法對之,但仍未收到好的效果。于是政府一方面嚴令二品以下官員不得私藏銅器,各寺廟不得鑄造銅像及法器,同時增加錢的重量,使私商無利可圖。又鑄造輕錢,使老百姓方便周轉(zhuǎn)流通。到了康熙中后期,雖然表面上太平盛世,但因為人口增長加速,生產(chǎn)增加則有限,物價無法降低,農(nóng)民一年的收入,只能免強溫飽而已,但凡遇到天災人禍,便難以維持,康熙帝本人也因此常自嘲:“康則康矣,熙則未必”,生產(chǎn)上不能增加,社會財富便不能增加,僅僅依靠平抑物價等手段不能使國民收入增加,而當時的清政府只能做到這一點,只能用增加減少錢的重量以抵制私鑄。
“康熙通寶”滿文錢式中有十二地支套錢,為福建省造,現(xiàn)存世有“子、丑、寅、巳、未、申、酉、戌”八種。此外康熙通寶錢中有一種異品,后人稱為“羅漢錢”。此錢比通常的“康熙通寶”略小,為京師寶泉局造,此錢“熙”字有異筆,錢銅色金黃,鑄作精良。關(guān)于此錢傳說很多,一是說因為康熙年間西部邊境發(fā)生叛亂,朝廷派大將年羹堯前去平定。因軍響難以為繼,正一籌莫展時,有一寺院僧侶主動獻出寺內(nèi)所有銅器和十八尊金身羅漢以作鑄錢用。年大將軍因此感動,命鑄錢時故意留了點“小秘密”,以便日后回收重塑佛像,但事情泄露,也就無法回收了。另一說是在康熙六十大壽時,戶部寶泉局用金羅漢鑄錢,并將這種錢放在寺廟羅漢的腹內(nèi)充做佛贓,在皇帝壽辰時分贈給各級官員以作紀念,等等??滴踉谖涣荒?,貨幣發(fā)行量很大,所以“康熙通寶”傳世較多。
康熙于公元1772年去世,清世宗雍正即位。雍正帝即位后,仍以杜絕私鑄,平抑物價入手,防止白銀外流,實行銅錢緊縮政策。于雍正元年鑄行“雍正通寶”,沿康熙四十一年制,錢重一錢四分,力求精美標準,大小分二類,大錢與“康熙通寶”大錢相仿,小錢直徑2.4厘米,當時全國共有二十多個錢局,都是康熙時局,雍正規(guī)定一省只設(shè)一個錢局,于四年時,改山西局為寶晉局,山東局為寶濟局,臺灣省局為寶臺局等等。九年時又在江南增設(shè)了江寧寶安局,在西南分別設(shè)立了四川寶川局,貴州寶黔局,湖北寶武局等,又停撤了臨、清、宣府、薊、同、等局,一省一局的政策最終得以實現(xiàn),私鑄情況也有減少,后來西北戰(zhàn)事擴大,西南邊鑄也發(fā)生叛亂,戰(zhàn)事頻起,雍正十一年時,再次實行銅錢減重,變?yōu)槊课囊诲X二分,后清朝百余年制錢重量要求沒有變化。順治通寶錢背文格式,一律按照前朝寶泉、寶源泉錢式,背文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為滿文錢局名,其中“川、桂、陜、福、臺”等,極少見到。由于雍正帝錢法嚴謹,私鑄較少,所以雍正通寶制錢上都邊闊字正,形態(tài)工整。
雍正帝于雍正十七年死于熱河行宮,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鑄行“乾隆通寶”要求仍重一錢二分,該錢書法鑄工都比雍正時更為精美。最初清政府仍繼續(xù)執(zhí)行通貨緊縮的政策。錢局較雍正時有所增減,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寶河、寶鞏、寶濟三局,于乾隆五年時開寶福局,七年開寶桂局,十年開寶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錢不加錫,以銅、鉛、鋅配制,稱之為“黃錢”,在乾隆五年規(guī)定在鑄錢銅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錫,稱為“青錢”。官方說是為杜絕私錢,實則無異于減重?!扒⊥▽殹卑媸胶芏?,錢文方面京局的多用宋體寶浙局多用楷書,寶陜、寶順兩局用隸書,但大多數(shù)地方錢局用宋體。乾隆四十年時,私鑄情況日盛,各省官員出現(xiàn)盜鑄,政府對此無計可施,加上云南銅產(chǎn)量逐年遞減,導致銅價飛漲,鑄錢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清政府繼而又采取了通貨緊縮政策,先后停鑄了寶直、大理、廣西、臨安等局,同時鼓勵商人從海外進口銅材。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私鑄雖有所減少,但官錢不見增加,民間交易缺錢,就出現(xiàn)了使用古錢的現(xiàn)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后,又相繼開了寶直等局,同時放寬了鑄錢的標準,所以導致乾隆后期制錢的質(zhì)量參差不齊,大不如初的情況。此外在乾隆朝時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寶”紅錢,是以新疆產(chǎn)銅為原料,在新疆地區(qū)鑄行的,此后各朝均有鑄行。
公元1796年,高宗讓位,仁宗登基,改元嘉慶,嘉慶年間,清政府允許百姓使用白銀,并且再次整頓錢制,增加鑄造量,鑄行“嘉慶通寶”,最初所鑄力求工整美觀,錢重一錢二分,面文仍用宋體,背文為滿文局名。但有背文于穿左用草書,穿左用楷書,有“福、壽、康、寧、桂”也有穿右為滿文“寶”字,穿右為楷書“福、壽、康、寧”連在一起為一種吉語,是錢局為吉慶所鑄之錢,也叫“吉語錢”,參與流通。在嘉慶年間,由于政府開支加大,官爐偷工減料,各地方錢局所鑄制錢質(zhì)量下降,造成有的文字不清,錢重減輕,錢體減小,錢質(zhì)低劣,等等,民間把這種制錢稱為“局私錢”以至到嘉慶末年,朝廷對此束手無策,下旨允許缺銅的錢局自行停鑄,如要繼續(xù)出錢,必須足重一錢二分,否則罪其省府。因此各省紛紛停鑄。市面上的銅錢有所減少,使得物價也跟著下跌了。
從順治到嘉慶是清朝的盛世期,社會生產(chǎn)較穩(wěn)定,在錢制上是明朝的延續(xù),在發(fā)行制度上較前朝更加健全一些,所有皆為小平錢,有利于流通。
公元1802年,清宣宗繼位,改元道光,鑄行“道光通寶”,錢制沿乾隆,嘉慶成例,道光年間,因為鴉片的非法輸入日漸嚴重,白銀外流加大,日甚一日,銀價上漲,以往千銀兌白銀一兩的情況不能維持了,道光二十五年御史劉良駒奏稱:“京中紋銀每兩易制錢幾及兩千文,外省則每兩易制錢二千二三百文不等?!便y貴錢賤,銅錢購買力下降,政府是賠本鑄錢。西南各省錢局不斷減重,由一錢兩分,減為七八分,民間私鑄錢更是減輕到三四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銀價暴漲,各省錢局發(fā)生嚴重虧損,紛紛停鑄。到道光末年,只剩下京師兩局,寶云、寶浙等幾局出錢,寶川、寶直、寶黔仍屬私鑄,是地方官員與錢局人員勾結(jié)鑄造。因而“道光通寶”制錢大小輕重不一,比較正規(guī)的在2.2厘米左右,輕小的就不一了,且相當普遍。
道光三十年,清宣宗去世,文宗即位,第二年改元咸豐,戶部準命各錢局鑄“咸豐通寶”制錢。三年推出“咸豐元寶”及“咸豐重寶”大錢,咸豐錢幣版本極多,有近千種。(詳見咸豐錢幣)
清文宗于咸豐十一年七月死于熱河,清穆宗繼位,改元祺祥,鑄有“祺祥通寶”、“祺祥重寶”而后改元為同治,于同治元年開鑄“同治通寶”制錢,面文仿宋,楷書都有,各地所鑄之錢參差不齊,輕重不一。
“祺祥”年號定于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廢于同年十月五日,短短六十九天,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短命年號。而祺祥錢也因此而鑄行時間短促,尚未流通,就被廢行了,因而傳世甚少,極難見到。祺祥錢分“祺祥通寶”和“祺祥重寶”,僅有寶泉局、寶源局、寶云局、寶蘇局有鑄?!办飨橥▽殹睆郊s2.7厘米,重一錢二分,面文楷書,順讀?!办飨椤敝貙殹皬郊s3.5厘米,重七錢四分,為當十錢,此錢做工較精整美觀,因存世較少為收藏者重視。
同治錢因鑄錢虧損等原因,鑄行很不正常,時鑄時停,現(xiàn)常見約有寶泉、寶源、寶蘇、寶浙、寶鞏、寶昌、寶川、寶桂、寶直、寶云、寶東等局錢,其余皆少見或僅見樣錢。同治年間僅鑄行了當十以下大錢,開鑄的錢局有:寶源、寶泉、寶云、寶鞏和新疆阿克蘇等局,大小輕重也不一,新疆局及寶鞏局曾鑄有當五錢,新疆寶伊局有當四錢。同治時期本就鑄錢不多,民間又普遍使用白銀,而且外國機制銀元的輸入頗多,且成色制度均有保證,使用頗方便,故而銅錢的使用也就日見減少了。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后迎立自己的胞妹(醇親王福晉)的兒子入繼為帝,改元光緒,先后鑄行過“光緒元寶”和“元緒重寶”,“光緒通寶”,通寶制錢鑄于公元1875-1908年之間,錢重從開始的一錢逐步減至八分,最后減至六分,該錢書法為楷書,此外寶福局也鑄過篆文錢,光緒通寶錢背文為滿文記局名,也有星月紋,字有寶河、寶真、寶津、寶云、寶黔等,還有銘“千字文”者(即背穿上各見“千字文”中一字,為宇、宙、日、月、往來等字)。另外在戊子年(公元1888年)出過一種背穿左為“戊子”右為“河”字的戊子錢。光緒十五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從英國購買的機器制造我國歷史上第一批機制幣,不再為方孔圓錢形狀了,此后相繼在各省推廣實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圓錢”。
光緒帝于三十四年十月,(公元1908年)去世,此前一天慈禧太后去世,醇親王之子溥儀繼位,改元宣統(tǒng),為封建社會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統(tǒng)年間,全國各省幾乎都已停鑄制錢,僅寶泉局鑄過一種重一錢的“宣統(tǒng)通寶”小平錢,數(shù)量也不多,分為大小兩種,新疆地區(qū)有“宣統(tǒng)通寶”紅錢,以及寶廣、寶福兩局出過機制幣。寶泉局所出的大錢直徑在2.4厘米,小樣錢直徑1.8厘米,因為溥儀登基時只有3歲,加上錢也不大,因此民間把此錢稱為“小宣統(tǒng)”、“小宣統(tǒng)”面文書法為楷書,背文為滿文局名?!靶y(tǒng)通寶”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的最后一位帝王鑄行的最后一種方孔圓錢。方孔圓錢的鑄行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鑄行“半兩錢”到“宣統(tǒng)通寶”結(jié)束,經(jīng)歷了兩千年的歲月,是我國乃至世界鑄幣史上的一個奇跡。
三、清朝錢局
清入關(guān)后,首先在工部和戶部設(shè)立寶源和寶泉兩個中央造幣廠,這兩個造幣廠鑄造了清代歷朝錢幣。隨后在各地又建立了一些地方造幣廠,大量鑄造銅錢。有清一代先后在各省設(shè)立的造幣廠:直隸有宣府錢局、密鎮(zhèn)錢局、薊鎮(zhèn)錢局、寶直局、寶德局。山西有大同局、寶晉局、陽和錢局。奉天有盛京錢局、寶奉局。吉林有寶吉局。江蘇有江寧府局(寶寧、寶安局)、寶蘇局。浙江有寶浙局。福建有寶福局、漳州局。江西有寶昌局。山東有臨清鎮(zhèn)局、寶濟局(寶東局)、萊州局。河南有寶河蜀:湖北有寶武局、荊州府局、襄陽錢局,鄖陽錢局。湖南有常德府局、寶南局。廣東有寶廣局、肇慶府局。廣西有寶桂局。四川有寶川局、寧遠府局。貴州有寶黔局(貴陽府局)、畢節(jié)縣局、大定府局。云南有寶云局、大理府局、祿豐縣局、蒙自縣局、臨安府局、沾益州局、東川府局、廣西州局、東川府新局、順寧府局、永昌府局、曲靖府局、楚雄錢局、廣南錢局、寧臺廠錢局、文山縣局。西藏有寶藏局。陜西有延綏錢局、寶陜局。甘肅有鞏昌府局、寶鞏局、寧夏府局。新疆有葉爾羌局、阿克蘇局、烏什局、庫車局、喀什噶爾局、寶迪局、寶伊局。***有寶臺局。只不過這些造幣廠時鑄時停,大多沒有連續(xù)鑄造。
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鑄行了滿文天命漢錢和漢文天命通寶錢,清太宗皇太極于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鑄行滿文天聰汗之錢,背有滿文“十、一兩”,錢文漢譯為天聰通寶。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臨定鼎燕京,戶部設(shè)寶泉局,工部設(shè)寶源局,鑄行順治通寶錢。順治二年,各省陸續(xù)奏請開鑄。在順治年間,地方錢局常有變化,根據(jù)順治通寶錢的變化,錢幣學界稱其為順治五式。第一式是光背,少量有背星紋。第二式是背面一個漢文局名,計有戶(戶部寶泉局)、工(工部寶源局)、臨、宣、延、原、西、同、荊、河、昌、寧、浙、東、福、陽、襄、薊、云等。第三式是順治十年鑄行一厘錢,背文有局名漢字和一厘,共計有17種:戶、工、陜、臨、宣、薊、原、同、河、昌、寧、江、浙、東、福、陽、云。這式錢中一厘是指準銀一厘。順治十四年,各省鑄爐一概停鑄,僅留寶泉局、寶源局,錢背為滿文:寶泉、寶源,這是第四式。順治十七年,恢復各省鑄錢,背文用滿、漢文局名,僅寶泉局、寶源局仍用滿文,這為第五式。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寶泉局、寶源局鑄康熙通寶錢,背滿文局名??滴趿辏謴透魇?、鎮(zhèn)錢局,規(guī)定背滿漢文局名,共有22種,其中12種與順治第五式相同,其余為福(福建)、蘇(蘇州)、南(湖南)、廣(廣東)、臺(臺灣)、桂(廣西)、云(云南)、漳(漳州)、鞏(鞏昌)、西(山西),寶泉局鑄有一種康熙通寶錢,熙字少一豎,通字走旁為單點,俗稱羅漢錢??滴踉?,規(guī)定輕重如舊制,康熙二十三年改每文重一錢,康熙四十一年改每文重一錢四分。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鑄行雍正通寶錢。背滿文局名,有寶泉、寶源、浙(浙江)、武(湖北)、河(河南)、昌(江西)、云(云南)、蘇(江蘇)、南(湖南)、安(安徽)、黔(貴州)、鞏(甘肅)、濟(山東)、晉(山西)、臺(臺灣)、川(四川)、陜(陜西)、福(福建)、廣(廣東)、桂(廣西)。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鑄行乾隆通寶錢。除寶河局、寶鞏局外,其余局保留,背均鑄滿文,又新增8局,計有直(直隸)、伊(伊犁)、葉爾奇木、葉爾羌、阿克蘇、烏什、庫車、和田。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鑄行嘉慶通寶錢,計有19局,背鑄滿文局名,計有泉、源、直、晉、蘇、昌、福、浙、武、南、陜、川、廣、桂、云、黔、伊、阿克蘇、東(云南東川府局)。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鑄行道光通寶錢,背文局名也為19局。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因財政困難,鑄行大量的大錢和鐵錢、鉛錢。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穆宗即位,改年號為祺祥,鑄有祺祥通寶錢,這年十月改年號為同治,故祺祥錢未大量鑄行。同治元年(1862年),鑄行同治通寶錢,背鑄滿文局名。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鑄光緒重寶當十錢,光緒十三年鑄行光緒元寶小平錢。宣統(tǒng)年間(公元1909-1911年)鑄行宣統(tǒng)通寶錢,鑄地有寶泉局、云南東川府、庫車、烏什等。
清承明制,仍稱本朝所鑄銅錢為銅錢,順治年間始定錢法。清廷和地方設(shè)局鑄造銅錢,錢式在順治末年以后固定正面漢字錢文,背面滿文紀局。咸豐年間為籌措軍餉,清廷改鑄各式不足值的大錢,地方省局競相仿鑄,面值大小,輕重多不相同,制錢越于衰微,最后為機制幣所逐漸取代。
四、版別圖片介紹
清“天命汗錢”
清·世祖順治通寶背同一厘
清代天聰通寶滿文折十小字
清·川爐康熙通寶滿漢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