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宋代一向是中國史上空前絕后的貨幣品種最豐富的朝代。當然啦我們今天不是講宋代的古錢幣,而是宋代銀錠。關于宋代銀錠你了解有多少呢?宋代銀錠又該如何去鑒別真假呢?一起來看看吧。
宋代銀錠:
宋代白銀的名稱有笏、鋌、版、牌、鉼等,大致和唐朝一樣,都是就其形狀而稱之。其中,以“鋌”為最普通,又稱“錠”,這在唐末五代時已有使用。因為鋌、錠二字發(fā)音相近,民間口語中“鋌”字逐漸轉為“錠”字,這一轉變可能始于白銀使用日益廣泛的宋金之際。宋以后則專用“錠”,很少再使用“鋌”字。北宋通行重50兩的銀錠,南宋末年曾通行重23兩的銀錠。宋代銀錠按重量分為大、中小3種等次。
銀錠上普遍鑄有文字,記有地名、用途、重量、官吏、匠人名稱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白銀的使用情況。宋代銀鋌形制上較唐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由直形演變?yōu)槭?。北宋時期銀鋌有平首束腰、回首束腰和弧首束腰三種形制,其中以平首束腰形為主,這是承襲唐代銀鋌平首長條狀特點并加以改變而成。南宋銀鋌主要形制為弧首束腰形,中間內凹,面四周有波紋,首部略高于腰部。銀鋌雖有固定形制,亦標有重量,但仍然不是鑄幣,也不是計數貨幣,使用時仍需驗成色稱重量,屬稱量貨幣。
鑒別銀錠真假:
唐代的銀錠中,沒有出現過檢驗成色的“行人”之類的職位,直到宋金時期的銘文才出現。就是宋金時期,也各有特點,如往往具有“京銷鋌銀”和“出門稅”等字樣的銀錠,肯定是南宋時期的;而出現“鹽判”、“店戶”、“使司”等字樣的銀錠,大體上是屬于金代的。唐代的銀錠銘文與時代的金銀器上的文字一樣,盡管是鏨刻的,但好象是手書上去的。宋代銀錠有鏨刻和戳記兩種。金代則以鏨刻為主。元代早期為戳記,排列無規(guī),背面常鑄陰文;晚期則以鏨刻為主。明代的銀錠銘文較少發(fā)現戳記的。除“金花銀”之外,一般都是鏨刻。文字排列間隔不規(guī)范,盡管有序,但依然給人的感覺是雜亂。清代以前的銀錠銘文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圓錠外,基本上都是陰文。清代及民國的銀錠都是陽文,或許是在銀錠成型、還未完全冷凝時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沒有變化,內容豐富,因地而異。
希望以上的內容能幫助到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