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機制幣里,有一類被稱為‘老私鑄’的銀元。從字面講‘私’,既非‘官’版,也就是指非官局鑄幣廠的東西。最常見的是我們身邊那些發(fā)黃的,略微粗糙的,克重不足26-27克,多為19-23克的袁大頭或晚清龍洋。這樣的錢幣不是官造,也不是現(xiàn)代的,有老褒漿,有流通痕跡。這即時老私鑄銀元。當(dāng)然老私鑄也有銅元。本文就主要介紹袁大頭私鑄幣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袁大頭私鑄幣的真正價值
每一個時期的私鑄幣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從錢幣的制造工藝就能充分的體現(xiàn)當(dāng)時社會的發(fā)展和工藝的改革進步。展示的此枚為中華民國三年袁大頭私鑄幣。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在貨幣流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為私鑄幣的流通量遠遠不如官鑄幣,因此相對來說,流傳至今的袁大頭私鑄幣數(shù)量較少。
袁大頭私鑄幣相關(guān)介紹
私鑄這些銀幣的目的主要是(參與流通)從降低含銀量來獲取有價值的金屬銀,這也是直接的利益。民國時期則仿造袁大頭等銀幣,有的是降低含銀量甚至采用非銀的合金鑄造后鍍銀,有的是采用夾心、挖補等方式獲取銀。臆造幣則不然。由于鑄造臆造幣的目的不是參與流通和賺取剩余銀兩,而是以獵奇的方式高價出售給藏家,銀價在臆造幣的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所以臆造幣的含銀量不一定很低,常常是足銀而且不減重。
由于私鑄幣鑄造的目的是參與流通和賺取銀兩所以鑄造量一般較大,相對的來說是“薄利多銷”,鑄量少了賺不到錢收不回鑄造成本。臆造幣則不然。臆造幣的銷售對象是那些有閑錢又追求新奇的藏家,價格可以賣的很高,只要有少量推銷成功就可以收回成本甚至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特別是,如果臆造幣做多了就不新奇了,反而賣不上價格,又容易露出馬腳。
以上就是袁大頭私鑄幣的真正價值和袁大頭私鑄幣相關(guān)介紹,值得一提的是,私鑄幣并不等同于偽幣,但偽幣一定是私鑄,如以謀生為目的所鑄錢幣則應(yīng)稱之為“私鑄”,而以謀利為目的所鑄錢幣則應(yīng)稱之為“偽錢”。
